Pages

學習係咪永遠得一個模式?一個評估制度?

 


筆者由大學畢業至今都在所謂「band 1 尾」「band 2 」的學校教書,每一次當我跟別人談及我的職業的時候,第一句大家都會問:「學生係咪好差、唔聽教?」不在學校工作的人或許被「逃學XX」等系列的電影誤導了,以為banding差的學校就係老師教唔到書,學生唔會聽書。我不知道其他老師的課是怎樣,在我的經濟科課堂裡,大部分的學生都很投入聽書、討論甚至抄筆記,我敢說入面的學生學習態度比我大學時代都要好。

那麼為什麼他們的學習歷程會如此不濟呢? 為什麼他們永遠不會名列前茅呢? 以下是我個人見解,是我十多年來所看到到的現象。一個學生喜歡學習不等於成績會好的,很諷刺吧? 我們常說「享受學習是良好的學習態度」。 但事實是,即使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喜歡學習經濟學也好,當他回到家,面對功課、面對考試、面對操練,學習會霎那間由趣味變成應對無數抽象題目的挫敗。尤其是一些理解能力慢的學生,當他剛剛嘗到以經濟學理論解釋人類生活各式各樣現象那份新奇時,不消一分鐘我就要帶他進入大量畫圖和計數操練的時空。否則在現有香港的課程規定下,我不算真正完成課程指定教授的內容。這種學習模式就是讓享受學習永遠不會持續的真正原因。

也許你會問,那麼讓學習很慢的同學有多點時間吸收,延長你的課堂,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對不起,不是我偷懶不想延長我的課堂,而是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上你的課。除了現時正規的課堂外,基本上每一間學校每個學生每一個科目都會有拔尖堂或補底堂。情況就是說高中生名義是上只修讀中、英、數、通識+ 2個選修課,實際上所有科目因為額外補課全部要double, 即是他其實要上高達12種科目的課堂,還未計所謂「其他學習經歷」的OLE課堂及額外課前課後老師附加的題目操練。香港的學生就是在這麼壓迫的時間表下應戰香港的公開考試,然後憑考試這個比賽拎到的成績單評論自己算不算一個成功的學生。評估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否有為自己將來著想而努力真的只有這麼一個制度才能量度出來嗎?


筆者小時候讀書還算順利,不算很出色但不算太差。在我教學經歷中,我看到很多人很樂意學習,比我小時候花更多時間學習,但成績只是剛好達標,甚至差少少才達標。我每次派發試卷時看到驚惶和失落的面孔都感到很心痛,只能安慰他們屢敗屢戰是一種磨練。我不否認有些學生真的很懶惰,荒廢學業,但香港真的有一群學生很努力,不過在這個評估制度下嘗不到應該擁有的甘甜。


身邊有很多人問「好好地當一個老師薪高糧準,就算是代課老師受惠於今日移民潮仍然長做長有,為什麼要加入店舖數目比得上便利店的海外升學行列?」或許就是因為陪伴了一班乖巧努力學習的學生很多年,很想告訴他們:「世界很大,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


到海外留學,不是要找一個避難所,不是說山高皇帝遠不用努力了,而是去看看另一處的天空,找另一種模式、另一種評估制度,然後你開始欣賞自己,然後你的自信、你的潛能也讓別人開始欣賞你。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FOLLOW我的BLOG、youtube channel (https://bit.ly/3u11r6U) 或者加入我的IG (miss.econchan)了解一個中學老師一把年紀轉型攪海外升學的心路歷程。謝謝!

0 comments:

張貼留言